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為什麼我們會生氣?

圖片
作者 : 鄺麗君 我們生氣的原因,不是因為別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別人說了或做了什麼可能會刺激我們的情緒 ( 感受 ) ,但真正生氣的原因是在於 我們怎麼解讀對方的語言或行為。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 作者 馬歇爾 · 盧森堡博士 指出,我們的感受是來自在當下,我們如何做出選擇去接受他人所說的和所做的。感受來自我們的需要和期望被滿足或不滿足所導致。我們要為自己產生的感受負責,不論是正向的或負向的感受。 舉例來說,當別人說,「你是一條龍啊」,「龍」是一個刺激物,華人也許會感到很開心,開心的原因是我們對「龍」這個字的解讀,我們認為「龍」是優秀的,我們會感到很「尊榮」,所以我們開心的感受是來自於「尊榮」的需要被滿足。若是換成對歐美人士說,「你是一條龍啊」,可能就會帶來相反的感受,因為王子要救公主時就要除去惡龍。「龍」這個字的解讀是邪惡的,所以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是來自「尊重」的需要沒有被滿足! 所以對方所說得話或所做的事,雖然是刺激的來源,但並不是引起我們感受的原因。感受來自於你對這個刺激的詮釋。 一般人表達憤怒的方式是;把我們感受的所有強度投射到另一人身上,他們才是有問題的人。承認自己生氣,但是責怪對方使我們生氣。例如,父母常常很生氣的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這樣的話是希望讓孩子覺得內疚,是一種懲罰。若我們用恐嚇或使他們感覺愧疚或羞恥的方法來使人改變行為,但是我們以後會為此付出代價。人們越聽到責怪和評斷,他們就越加具有防衛心和氣盛,越不可能會在乎我們的需要。 此時,若我們轉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自己,而不是在分析他人犯了什麼錯。憤怒的核心在於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孩子成績不好,父母的需要是甚麼呢 ? 可能是「學習」、「成長」,這時可以和孩子討論方法,如何可以做到「學習」和「成長」的需要。 至於如何表達我們的憤怒 ? 非暴力溝通並不主張忽視或壓抑憤怒,而是認為深入的了解憤怒,我們可以充分的表達內心的渴望。在生氣時,批評或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我們要充分表達憤怒,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究於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麼,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

善用「非暴力溝通」,徐總裁您可以這麼說

圖片
2017/04/19 作者 : 鄺麗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心意相通,樂於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以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此改進工作。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在( 12 )日舉辦新書發表會,席間談到「現在台灣年輕人很會花錢,你到國際機場看,很多年輕人出國,老一輩的卻很少」「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忍耐不計較,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等看法,引發網友紛紛湧入灌爆全聯臉書粉絲頁。有不少網友揚言抵制、拒買,還說「為了省錢可以退貨嗎?」「年輕人要省錢,剪全聯卡去家樂福」「第一步不去全聯消費」等。 這件事會引起那麼大的風波,係因為徐總裁在機場看見出國的年輕人多,就下了一個評判「現在台灣年輕人很會花錢」及「年輕人不要計較」。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這類評判的語言,會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常常引發自己與他人的痛苦。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Marshall B. Rosenberg )博士發現一種溝通方式,以此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心意相通,樂於互助。馬歇爾博士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簡稱 NVC )。這種溝通方式在有些地區稱之為愛的語言( 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用反射式地反應去回應對方,而是去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與他人及自己建立一種聯繫並能由衷的給予對方。 非暴力溝通是包含了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等四個要素。在自我表達和傾聽他人時,都使用這四個要素來進行溝通。 若用非暴力溝通,徐總裁可以怎麼說呢? 觀察:「我在國際機場看到很多年輕人出國」,客觀的事實而不加以評判。 感受:「我感到有些擔心」,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而不是批評。 需要: 「因為我很看重年輕人節儉的美德(或儲蓄的美德),為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說出自己看重的是甚麼而不是指導他人。 請求:「我認為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年輕人是否願意現在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呢?」,說出對年輕人

淺談「非暴力溝通」

圖片
文 / 鄺麗君 前幾前,我去日本參加由美國非暴力溝通中心舉辦 9 天的課程,地點在日本山梨縣清裡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單獨到日本,從日本機場出來要轉搭三趟鐵路電車,我很擔心會在日本迷路且不知如何搭乘電車。因為女兒是讀日文系,且自助旅行去日本兩次,所以想請他幫忙。這兩天家裡的網路故障,昨天晚上兩人說好今天早上去附近的一家有無線網路的咖啡店上網查詢,並要教我如何在日本搭車買票及轉車。 今天早上八點多叫女兒起床,她已醒來但不肯起床,我很大聲的跟他說, " 你答應我的,都不守信用,你一點也不關心我 " 。說完,她還是繼續躺著並不理我,當時的我真得很生氣。 坐在客廳,想想改用另一種方法試試看。我又去房間叫她 , 這次我說, " 女兒,這是媽媽第一次一個人去日本,我感到很擔心,因為這次課程的學習對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準時趕到上課的時間,你願不願意現在起床幫忙我呢 ?" 說完她還是沒起床。 我走到客廳,想一想她昨天可能很晚睡,可能感到很疲憊,需要再多睡一會兒。想到這兒我也不生氣了。隨後去廚房用烤麵包並吃早餐,那時;女兒走到我身邊說要陪我去咖啡廳。我很驚訝,我問她為什麼要起床陪我去 ? 她說, ” 我擔心你會迷路,因為你需要我的幫忙。 ” 第一次我要求女兒要幫我忙,但女兒不願意時,我就責備她,女兒並沒有意願要幫助我。當我換一種方式跟他說,他便自願幫我的忙。第二種溝通的方式是叫做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簡稱 NVC)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是美國微軟公司 CEO 納德拉第 1 年上任送給每位主管的書籍。「非暴力溝通」訴求深度聆聽與客觀表達觀察的重要性,納德拉認為在微軟內部的溝通充斥著暴力語言,希望藉此改變公司內部溝通的文化。 該書作者馬歇爾 · 盧森堡博士說, “ 非暴力溝通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簡稱 NVC )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白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 非暴力溝通提供簡單且具體的技巧

你是不是在對孩子使用「暴力語言」?

圖片
作者 :  鄺麗君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最近的「鰻魚媽媽」影片,引起很多人關注。故事是某個早晨媽媽從房間出來,發現女兒經過地上被貓咪打翻的飼料桶數次,卻完全無動於衷,因此媽媽嚴肅的告訴孩子「家人」和「客人」有什麼不同。過了一陣子,小孩則在另一次事件的反省內容中,清楚表達「家人的定義」。媽媽和女兒的對話如下: 媽媽:「你需要最後一次機會嗎?」 女兒:「需要,最後一次機會我一定能做到,我知道其他事情,我也需要改變。你其他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知道我也要改變。」 媽媽:「哪一些事情要改變?」 女兒:「就是收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以後丟在那裡,然後就不管它,然後就是你來收。這樣根本就不是『家人』應該做的事。『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應該互相幫忙,然後自己的事情也會自己做好。『家人』不是只有一個人常在那裡休息,(準備)吃飯的時候,那個人就沒有事在做。然後就是坐在那裡!」 媽媽:「所以,你要當『家人』,還是『客人』? 」 女兒:「家人。」 媽媽:「我們家不需要住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 女兒:「嗯!」 媽媽:「那客人是什麼?」 女兒:「客人就是,他吃完東西,在家裡玩玩,他就會走了。」 媽媽:「你(之前)做的是家人,還是客人的事情?」 女兒:「客人。」 最後影片上出現字句,「爸媽願意,孩子會聽懂道理的。」 ▋「 4D 」的「暴力語言」 這是一篇媽媽教育女兒的對話經過。媽媽希望用「家人」和「客人」的區別,讓孩子要懂得收玩具和幫忙做家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若孩子不收玩具和不幫忙做家事,他就是客人,不應該住在這家裡。而且媽媽還問「你需要最後一次機會嗎?」是否在暗示孩子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就要被處罰? 父母若用獎勵、妥協、威脅、懲罰等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是出於恐懼、害怕、內疚及怕被懲罰而照家長的意思去做,這樣家長就是在使用暴力的語言對待孩子。你是不是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也曾經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呢?一般父母常使用的暴力語言,可以歸類成下列「 4D 」: 1. Diagnosis 診斷 我們常常用道德判斷、評價、貼標籤、比較、批評、分析等模式對待他人。孩子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