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憂傷為動力──談哀悼、慶祝與學習的循環

作者鄺麗君 2017/05/2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先生過世了。先生在世的時候,一直很依賴她;因孩子都長大也成家了,所以她全部的重心也都在先生身上。先生過世後,她一直處在哀傷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我在Line上和她聊天,有這樣一段對話:
我:Kathy,如果您想找朋友聊聊天,我可以是一個選擇。」
Kathy「但是看到妳們這些老朋友,我更是悲從中來啊!」
我:「若您這段時間希望多休息及調整心情,我就不打擾您,只是想告訴您,我們都很關心您。」
Kathy「謝謝妳的關心,我昨天回到家,看到的都是他用過的東西,總覺得他沒有離開我。最後這兩年我應該堅持他不要去接任全國的總會長職務,因為他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
我:「我能感受您的難過與捨不得,因為妳很珍惜和先生相處的日子。好好接納現在傷心的自己,並哀悼自己無法和他常相廝守,想哭就哭吧!」
Kathy「我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了,但FB不時跳出來我們共同的回憶,很難不想他,好像他不曾離開似的,想到這悲傷就湧上心頭……」
我:「我能了解,此刻任何回憶都是令人心痛的。試試看,想想先生在世時,妳曾經為他做了什麼,現在想起來令妳感到欣慰、有意義的事?為自己『慶祝』一下吧!」
Kathy「年輕時先生為事業打拚,我負責持家照顧孩子,讓他無後顧之憂。今日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業,我感到很高興。近幾年,先生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我幫他打理行政工作,並和他全省及外島跑透透,他常說,這是他一生中做過最有意義的事,他也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讚我對他的支持與協助。」
我:「聽起來,妳很高興那時給他的支持與協助,是吧?」
Kathy「我的孩子認為若是媽媽先走,爸爸一定很難熬下去,因為爸爸非常依賴媽媽,所以孩子覺得若是爸爸先走,對爸爸才是好的。先生在熟睡中安詳的離去,我想這是上天給他的祝福。」
我:「那麼,哀悼未滿足的需要及慶祝已滿足的需要後,未來妳可以做什麼,讓妳自己覺得生命變得有價值、有意義呢?」
Kathy「大陸的工廠目前有兒子在營運,且已經上軌道;建設公司也有合夥人在經營。現階段我要學的事情很多,包括接管公司和其他事情,慢慢學吧!」
▋哀悼、慶祝與學習循環
對於親人的離去,我們是否會沉溺於悲傷情緒中久久無法自拔?是否曾會後悔在親人在世的時候,沒有多為他做什麼?或父母在世的時候沒有能孝順他們、常常讓父母擔心?當我們想到這些曾經「做」或「沒做」的事情而覺得痛苦時,通常會陷入「責怪」與「懲罰」的模式之中,怪罪他人或責備自己。當陷入這種模式時,我們就只看到不喜歡的部分,並加以批判自己或他人。這樣對自己或他人都沒有益處。
Ike LasaterWords That Work In Business作者)建議,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學習循環,試著更好地滿足我們的需求。從檢討「做」或「沒做」這件事情開始,轉為去探詢我們未滿足和已滿足的需求是甚麼?然後學習規劃未來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滿足我們將來的生活?Ike Lasater稱這個環稱為「哀悼、慶祝與學習循環」。這之中最重要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從「責怪」和「懲罰」的模式,轉移到「學習」的模式。
以上述我和Kathy的對話,就運用了「哀悼、慶祝與學習循環」模式。
第一步:哀悼
我先同理Kathy的情緒感受和需要,讓她「哀悼」自己無法與先生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無法給他更多陪伴與照顧,也哀悼先生在晚年時無法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
第二步:慶祝
接下來,我請她回想與先生共處的時光,「慶祝」自己曾經為先生或為這家庭做了些什麼?曾經先生對她說過哪些感激的話?這些感激的話,我們這些好朋友也經常聽到她的先生提及。
第三步:學習
當我們將「哀悼未滿足的需要」和「慶祝滿足的需要」兩者放在一起,可以看看自己能從這兩個需要中學到什麼?未來我們又可以做什麼去滿足這些需要,讓未來的生活更有意義與價值?Kathy決定學習去接管先生的事業,生命中就有了學習與成長,同時我想她也會更珍惜身邊的親人。
所以「哀悼、慶祝與學習循環」,是我們哀悼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慶祝在這次事件中已經被滿足的需要,從而對下一次的事件或未來有所行動。「學習循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沒有一定的依循方向。
如果我們可以每天練習將今天發生的事情進行「哀悼」和「慶祝」,就可以幫助我們從「責怪」和「懲罰」的模式轉移到「學習」的模式。當我們試著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對同理的需要便得到了滿足。我發現做完這種練習後,心中往往會有一種甜蜜的哀傷,我和自己有了連結,也對自己和他人心懷慈悲。
如果我用來練習的情境和他人有關,在做完練習之後,往往會想對那個人表達自己對他的欣賞或感激,所以我也可以去和對方聯絡,練習表達我的欣賞與感謝之情。當看到對方接收到我的心意時,我也會覺得非常喜悅。我相信這對雙方的身心健康都有益處。
(作者為清華大學管理碩士、高階管理人,獲得美國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培訓師候選人認證,並在台灣及大陸兩地開設非暴力溝通工作坊。)
參考資料:《這樣說話,贏得職場好關係》,作者:Ike Lasaster,光啟文化出版20149月。
本文授權轉載至獨立評論@天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56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甚麼是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第一篇)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 非暴力溝通職場篇

四種溝通的選擇 ~如何練習使用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