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第一篇)

/鄺麗君 20210130

在介紹非暴力溝通之前,也許大家會好奇的問,甚麼是暴力溝通”? 先說個故事。

【場景】

媽媽在公司加班,晚上8:00回到家;走進孩子房間,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面,作業簿空白地放在桌面。

媽媽頭腦裡冒出來的想法是,「這孩子回家一定都是在玩遊戲,這已經發生好多次了,一定要好好地教訓他,非要他改變這個壞習慣不可。」

【對話】

媽媽:「你又在玩遊戲了,為什麼你從來就不會主動寫作業。」

孩子:「我現在才正要開始寫功課啊!

媽媽:「你真令我太失望了,你這樣長大會有甚麼出息?

孩子:(低頭不語)

媽媽:「再不寫作業,這個月我就不讓你跟朋友出去玩了!

孩子:「好啦!我知道了啦!

媽媽:「你這是甚麼態度?自己做錯事還要那麼大聲,隔壁小俊,每次數學都考100分,小俊顯然比你聰明多了?

孩子:「為什麼要拿我跟他比?我也有很多地方比他厲害啊!

媽媽:「你說說看哪裡比他厲害啊! 學生本來就應該好好用功讀書、乖乖聽媽媽的話,你連這點都做不到,還敢說自己厲害?

孩子:(無言)

媽媽:「你現在馬上給我把功課做好,否則我就爸爸來處罰你!

孩子:「我知道錯了!

 

暴力溝通的四種類型

1.診斷,包含判斷,貼標籤,批評,比較等評判的語言,以上面的故事來說:

「你又在玩遊戲了」,媽媽只看到兒子坐在電腦前面,就下了這個判斷。

「你從來就不會主動寫作業」從來是一個評斷。

「隔壁小俊,每次數學都考100分,小俊顯然比你聰明多了。」比較也是一種評斷。

2.否認責任,對自己的行為和感情不必負責,都是對方的責任。以上面的故事來說:

「你真令我太失望了」

「你以為媽媽喜歡罵你,要是你乖乖地把作業寫好,我也不會罵你」

這類型的語言是,將責任歸究於他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3.命令,通常語詞中有"你必須,你應該、你不應該,以上面的故事來說:

「你現在馬上給我把功課做好!」

這類型是讓對方沒有選擇的權利,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4.應得,如 "你應該(不應該)......",以上面的故事來說:

「學生本來就應該好好用功讀書」

「再不寫作業,這個月我就不讓你跟朋友出去玩了!

「你現在馬上給我把功課做好,否則我就爸爸來處罰你!

這類型是一種懲罰性的思維。

以上這四種語言包含評判、否認責任、命令、應得,我們稱之為與人生命疏離的語言。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隔閡,甚至產生衝突。想想看我們日常溝通的語言,是否大多是這種模式? 想想看你日常說的語言是甚麼?

什麼是暴力溝通?

馬歇爾博士問,你在玩甚麼遊戲? 一種是誰才是對的的遊戲,另外一個讓人生更美好的遊戲。下一集我們再來談讓人生更美好的遊戲。

誰才是對的的遊戲牽涉到是懲罰,因為如果你在誰才是對的的遊戲裡面犯了錯,你就活該受苦。所以,這類語言基本上來自於評判性的思維,我很壞我錯了我不好我應該受處罰。這類的思維傾向於使人產生內疚、羞愧、抑鬱,或者同意別人可以對我生氣。它是一種解決衝突的懲罰性思維的語言。

馬歇爾博士認為人天生是樂於給予的。他舉了一個小孩在池塘邊餵食鴨子的故事。一個小孩在池塘邊餵食鴨子,小孩並沒有想要從鴨子那邊得到回報,是樂於給予的。

如果人類天生是樂於給予的,那麼這些暴力的語言是哪裡來的呢? 馬歇爾博士認為暴力是由於我們後天受到的教育影響,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習得而來。

在君主統治時代,我們被稱之為奴隸,我們的是非、對錯、好壞是由君主來決定。如果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在少數人主宰多數人的結構下,我們被教導要多考慮人們尤其是權威人士對我們的看法。如果他們評價我們是壞的、錯的、無能的、愚蠢的、懶惰的、自私的,我們就會受到懲罰。而如果他們給我們貼上好孩子、好學生、好員工的標籤,那麼我們可能會得到獎勵。

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從獎懲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從我們鮮活的生命去思考,思考什麼會讓我們的生命更美好。

【作業練習】

你能分辨那些是評判性的語言嗎?請你列出下列清單:

第一張清單:當你不夠完美時,你大概會對自己說什麼?儘可能列出。

第二張清單:當你對別人生氣時,你內心想些什麼評判性思維?當你判斷別人而生氣時,你最可能在心裡對自己說,或是大聲說出來,對那人的什麼評判?

第三張清單:當你對別人的話自我防衛時,最可能說出什麼?寫下那些你害怕別人對你的想法。

 

下一集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內在鮮活的生命是甚麼? 也就是介紹甚麼是非暴力溝通。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 非暴力溝通職場篇

同理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