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鄺麗君 作為人類,我們在任何時候基本上都只說兩件事:“請”和“謝謝”。 當你聽到對方說判斷的語言,你可以轉化為聽到感受和需求的意識時,你就會開始聽到所有人都在說 ” 請 ” 或 ” 謝謝 ” 。 如果他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說 ” 請 ” 。 如果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會說 ” 謝謝 ” 。 舉例來說,當對方的需要未滿足時,是向我們說 ” 請 ” 有一天你開車在街上,差一點和來車相撞,對方下車氣沖沖地對你說,“你真是個白痴!”, ” 你會不會開車啊 ” , ” 你有沒有長眼睛啊 ”… 。這時若我們帶著長頸鹿的耳朵會聽到對方說, ” 我感到很恐懼,因為我很重視安全,你開車可不可以注意周圍的來車狀況呢 ?” 。這時我們聽到的就是 ” 請 ” 了,因為對方 ” 安全 ” 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希望我們滿足他安全的需要。 所以馬歇爾博士說, " 所有評斷都是用悲劇性的方式在表達未滿足的需要 All judgments are tragic expressions of unmet needs." Ps.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用長頸鹿來代表非暴力溝通的語言。 舉例來說,當對方的需要滿足時,是向我們說 ” 謝謝 ” 有一天,你的主管對你說, ” 你處理客戶的事情,處理得非常好 ” 。 如果我們這時帶著長頸鹿的耳朵會聽到對方說, ” 昨天你處理客戶的抱怨產品有瑕疵時,你及時的幫忙客戶處理換貨事宜,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重視每個人都能有負責任的態度。 ” ,這時候你聽到的就轉變為 ” 謝謝 ” 了。 非暴力溝通表示“謝謝”,是人們向我們表達我們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他們告訴我們( 1 )我們做了什麼來豐富對方,( 2 )對方的感受是什麼,( 3 )做的行為滿足了對方的需要。 同樣的,運用非暴力溝通時四要素 (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 ,我們也在表達 ” 請 ” 和 ” 謝謝 ” 。“謝謝”代表我們的需要被滿足了,“請” 代表我們的需要未被滿足。所以 ” 觀察 ” 、 ” 感受 ” 、需要 ” ,是向對方表達 ” 謝謝 ” , ” 請求 ” 是向對方表達 ” 請 ” 。 所以,非暴力溝通語言的設立是為了使我們的“請”和“謝謝”非常清楚,這樣人們就會聽到任何我們可以相互貢獻的事情。如果你...